據中國衛健委2019年發布的脫發人群調查,中國已經約有2.5億脫發人群,這意味著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被脫發困擾,大批“90后”也已加入到脫發大軍。
艾媒咨詢數據顯示,中國植發行業從2016年開始蓬勃發展。2016年至2019年期間,中國植發行業的市場規模從57億元上升至162.7億元。“禿”如起來的“頭”等大事使得中國植發行業的用戶保持60%-80%的增長幅度,2020年中國植發行業市場規模已攀升至208.3億元。

據秒針系統發布的2021年植發行業研究報告顯示,目前只有兩種植發技術,一種是FUT技術(毛囊單位頭皮條切取術),另一種則是FUE技術(毛囊單位鉆取術)。由于FUT技術產生的創口大、恢復期長、易留疤,中國的植發機構普遍采用FUE技術進行植發,無需開刀,術后不會留下瘢痕。
在中國市面上主要的種植器械主要包括寶石刀、種植筆和種植針三種,種植針的口徑最小,只有0.6至0.8毫米。“植發不是萬能的。”11月28日,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謝祥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,植發只是把后枕部頭發移植到脫發區,能增加脫發區發量,但這并不能阻止原有脫發問題的加重。
事實上,植發手術雖然沒有太高技術門檻,但價格著實不菲。植發手術按毛囊單位來計算,雍禾植發的報價是每個毛囊單位20至30元,主打不剃發植發的碧蓮盛植發價格為每個毛囊單位40至50元。
單價看起來確實不多,但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,真正需要植發的人群大多都需要上千個毛囊的移植,如此計算下來,隨隨便便就能達到萬元起步。“雍禾植發告訴我,1平方厘米的頭皮最多能植45個毛囊單位,植發費用大概900元/平方厘米吧,而北京三環內的房價10萬/平方米,換算下來才10元/平方厘米,差了快100倍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顧客調侃道。
植發是除了打針類項目以外,技術含量最低的門類,因此很容易被復制,形成規?;?。植發手術幾乎沒有耗材,所需要移植的毛囊來自消費者,所以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。一場植發手術大約需要4至6人,基本上是一位醫生搭配幾位護士,花費數小時共同合作完成取毛囊和種毛囊的工作,可以說是一種精細的“苦力活”。
同時,植發手術并沒有很嚴重的并發癥,把無菌環境控制好即可,毛囊的存活率并不能真實檢測,減少了醫療糾紛。對醫生的技術水平要求也并不高,高級職稱都很少,基本上都是醫生職業里最初級的執業醫師。
不過,植發行業也有其發展的局限性。植發手術基本上是“一錘子買賣”,植發成功就不用再植,或者植發失敗,就沒有多余的毛囊再植一次,所以幾乎沒有回頭客。雍禾醫療也在招股書中表示,無法保證客戶成為“回頭客”。